首页 > 南充 > 大专资讯 >

我省深化职教改革创新 全面推动职教提质培优

我省深入贯彻落实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,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,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,优化布局结构,贯通培养体系,构筑具有四川特色、时代特征的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之路,全面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。

一、改革体制机制,不断增强发展活力

一是改革管理体制。出台《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,在六大领域实施15个重大项目,100项改革、建设任务。深化“放、管、服”改革,采取22项措施完善编制及岗位管理,下放高职院校5000万以下建设项目核准权限;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1项,转移政府职能50项,撤销议事协调机构26个,精简评审项目24项,整合行政处罚18项。

二是夯实人才基础。制定《四川省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》,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分类评价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,建立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40个。实施“四名工程”(名师、名校长、名班主任、名辅导员)和“卓越校长培养计划项目”,已评选职业教育“四名”人员75名,组建省级职业教育“卓越校长”鼎兴工作室3个。

三是推动转型发展。构建“三方合作、六个共同”培养模式,8所国家“双高计划”学校和2所职教师资培养试点学校分别联合7所本科高校、15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,在17个专业联合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。24所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,44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建设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100个、应用型示范课程400门,校企合作应用型专业占转型高校专业总数70%以上,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60%以上。

二、优化布局结构,不断提升服务能力

一是推动协同发展,打造职教创新发展高地。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,打造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院、人才培养中心、产学研合作中心、职业培训中心“一院三中心”,促进两地资源共享、城校互动。加大对8所国家“双高计划”学校支持力度,不低于1:1配套建设资金;启动省级“双高计划”,立项15所左右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和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。

二是契合区域发展,优化职业院校空间布局。加强省级统筹规划,形成纵向院校体系贯通、横向地域行业布局合理的院校布局。2018年以来新增17所高职院校,重点布局在川南、川东北、攀西等产业经济带和职业教育薄弱区。整合1200人以下“小、散、弱”中职学校,全省中职学校从2018年的511所减少到457所,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逐步提升。

三是对接产业体系,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。支持每所职业院校重点建设2-3个骨干专业群,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。对接我省“5+1”现代工业布点专业924个,“10+3”现代农业布点专业112个,“4+6”现代服务业1333个,近三年,新增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急需紧缺专业677个,淘汰陈旧落后专业250个。

三、推动校企联动,不断深化产教融合

一是首创校企“双激励”机制。教育、经信、财政、科技四部门联动发力,分批打造50个产教融合示范项目。省级教育专项资金支持职业院校建设,省级工业发展资金支持合作企业发展,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校企联合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,打破部门壁垒,破解产教“两张皮”难题,走出多渠道、多来源、多方合力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子。

二是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。构建多主体、跨区域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机制。全省职业院校牵头建立职教集团(产教联盟)99个,参与的各类学校554所、政府部门165个、行业协会107个、企业931家、科研机构43个,覆盖各级各类学生100万人左右,集团内校企合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12.1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