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部劝返!”
今年6月29日,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从黑龙江省返回布拖县,重新坐在了教室里。这标志着凉山州7个挂牌县建档立卡贫困失辍学学生已全部劝返,凉山州控辍保学“战役”全线告捷。
取得这样的“战果”殊为不易。凉山州脱贫攻坚“总攻战”打响后,四川省教育厅牢牢抓住“义务教育有保障”这一核心目标,全厅总动员,由14位厅领导牵头,21个处室参与,组成7个督战组和1个巡回指导组,对7个未摘帽贫困县挂牌督战作战。
凉山彝区是全国“三区三州”深度贫困地区之一,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成因极为复杂。这意味着没有哪一项政策措施能“包打天下”,解决复杂问题必须用“非常”手段。
从比对户籍、学籍,走进班级逐一排查,摸清学生底数;到督促区县落实“六长”责任,对失辍学学生动态监控、逐一化解销号;再到督促地方政府落实教育职责,确保义务教育贫困学生都上学、上好学……翻开教育厅近两年赴凉山的“督战”报告,扎扎实实、沉沉甸甸。“决战决胜”的蓝图已经绘就,“挂牌督战”成为打通“堵点”、推动落实的重要“抓手”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四川紧紧围绕国家“放管服”改革的新要求,深入推进教育“管办评分离”,加快完善符合四川省情、具有四川特色的教育督导制度机制,坚持督政为首、督学为本、评测为据,充分发挥教育督导“利器”作用,为构筑四川教育“鼎兴之路”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。
雷波县汶水镇中心校正在上音乐课的孩子们(资料图片)
以“落实”推动教育督导“长牙齿”
有一个细节“耐人寻味”。
2019年12月,宜宾市某县政府收到市教育督导办的一张“问题清单”,要求要补齐部分学校办学欠缺的设施设备,特别要求“限期一周将欠拨的549万元教育经费拨付到位。”
一周后,欠拨经费到账。一年后,市教育督导办派出督导检查组,对该县整改情况进行复查,部分学校办学所需设施设备全部补齐。
教育督导为何有如此“魄力”?
2019年11月26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要完善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,定期开展评价工作,推动教育督导“长牙齿”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四川以“落实”持续推动教育督导,将深化教育督导问责机制改革作为工作重点,持续开展对市(州)政府年度履行教育职责评价,把督导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和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、奖惩等的重要依据。
例如宜宾市进一步强化督导结果运用,将教育督导结果纳入区县政府目标绩效考核、表彰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先进单位和个人、对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,不断增强教育督导权威,落实教育优先发展。
2020年底,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四川省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意见》),提出要构建省、市、县分级教育督导机制,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履行教育职责。
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“先手棋”,落实教育优先发展,必须立足当下、着眼长远,必须处理好“最先一公里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系。
四川教育督导以“强化落实”为出发点和着力点,着力打通“中梗阻”、打好“组合拳”,目前,已初步形成上下联动、合力推进的良好态势,教育督导抓落实、促整改、增实效作用正持续显现。
以“应变”服务四川教育发展大局
2020年秋期,德阳市旌阳区为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,集中力量办学,将两所农村初中整合,成立“德阳七中东湖校区”。但整合后的学校面临师生人数大幅变化,领导班子重新构建、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差异大,教师工作习惯不同等诸多难题。
该校的责任督学是一名曾在多所学校主持过工作的优秀校长。针对学校的现状和问题,他展开了细致调研。通过反复沟通、协调,他向学校提出了翔实的改进方案,并反馈给上级部门,争取支持和帮助。
经过一个学期的“磨合”,学校各项工作基本理顺,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
这背后,督学的作用不言而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