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元市利州区大石中心小学建成后面貌。(四川省教育厅供图)
甘孜州巴塘县正在上音乐课的孩子们。刘磊 摄
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实践教学。刘磊 摄
泸县玉蟾街道怡园社区教育工作站,孩子们放学后在此接受辅导。莫道江 何元凯 摄
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周青平教授与学生讨论牧草种植问题。刘磊 摄
四川民生发展报告
时钟走到2020年底,四川教育捷报频传:全面打赢控辍保学攻坚战,“义务教育有保障”取得决定性胜利;四部门打破部门壁垒,首次共同实施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;第六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四川队斩获金奖1项、银奖16项、铜奖34项;第二届四川省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圆满落幕,打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“四川品牌”……
治蜀兴川,教育担当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省各级教育系统凝心聚力、开拓奋进,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社会和民办教育砥砺追赶跨越,四轮驱动提质晋位,加快构筑四川教育“鼎兴之路”,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川篇章。
A
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
12月3日,成都的青白江区、双流区在全国率先接受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认定。这意味着,四川有两个县(市、区)将成为首批国家级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。
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。近年来,全省教育系统勇于担当,积极作为,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凸显“六新”特点:
发展规模和普及水平呈现“新”气象,总量西部第一。截至2019年底,全省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学校2.39万所,在校生1235.37万人,居全国第5,西部第1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9.48%,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.73%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.93%、99.67%、93.01%,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4.94%,在校残疾学生总人数居全国第一。
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迈上“新”台阶,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。连续实施3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,实施学前教育“80·50”攻坚计划,2011年来各级累计投入271.2亿元,新建、改扩建6031所公办幼儿园,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%,入园难、入园贵问题得到缓解。全省183个县(市、区)已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。实施全面“改薄”、“十年行动计划”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、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等重大工程,全面落实资助政策,所有民族自治地方儿童享受15年免费教育。
学校党建和德育水平工作展现“新”成效,思政引领走深走实。制定并落实《关于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工作实施意见》,中小学党组织覆盖率98.34%。扎实开展“学习新思想,做好接班人”主题活动,全面落实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。特别是今年来,中小学德育工作按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,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,把抗击疫情作为生动素材,普遍开设开学第一课,引导师生肩负责任担当,厚植家国情怀。
化解热点和难点取得“新”突破,获得感满意度日益增强。强力抓好控辍保学,2019年以来累计劝返核减失学辍学学生7万余人,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失辍学保持“清零”状态。强力消除大班额,全省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2019年比2016年下降了78.44%,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。全面实施课后服务,受益学生393.55万人。综合施策减轻学生过重负担,集中整治培训机构,规范招生入学,实行公、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和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全覆盖;全面规范竞赛活动,出台《关于规范进校园活动切实减轻中小学负担的实施意见》,把省级的43项进校园活动压缩到3项。